新闻中心

贵州:在打造千亿级中药材产业上奋蹄疾行

《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 年)》提出,到2027年,全省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将达1000 亿元。

中医药产业起步较晚的贵州,何以有如此底气?

“这来源于贵州在过去5年打下的基础;来源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机遇;来源于贵州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来源于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中药材产业的重视;更来源于贵州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自信。”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班长向青云如是说。

“天无三日晴”是贵州气候最直观的描述;“山多地少”是贵州最实际的地貌特征。但正是因为这样,也给贵州带来了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势,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已查明贵州药用植物资源达7453种,是天然的药物宝库。

2018年,随着全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快速转型。贵州将中药材选入重点培育的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并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以副省长领衔的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聘请中科院院士加以指导,高位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支撑 助农增收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强势推动下,涉药机构和企业不懈探索,贵州中药材仿野生栽培、高效生态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多项技术全国领先。

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主持编制的《太子参种植技术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大方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唯一“国家级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56个产品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种植技术提升,药农更有搞头,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省中药材协会负责人说,很多地方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定制药园”模式,解决了药农销售的后顾之忧。

2022年,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796.2万亩,居全国第二,产量297.8万吨、产值280.6亿元,带动21.61万户、67.25万人增收。

“我5年前就学着种天麻,第一次采收就收入十多万元。”说起天麻,大方县六龙镇纸厂村村民王中林有说不完的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种天麻让他的日子越过越好。

资源优势支撑 医药制造业异军突起

丰富的中药材品类、不断扩大的种植面积和不断增长的产量,不仅让药农增收,也切实为贵州医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让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向了药物研发,提升了贵州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22年,贵州完成配方颗粒地方标准制定273个,在医药制造业领域实力逐步壮大。

“2021年度中国中药企业百强榜”上,贵州益佰、贵州百灵、贵州新天、贵州三力、贵州威门五家药企赫然在列。

不断壮大的医药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入上游产业,建设“定制药园”。不仅保障原料来源,为药农增加销售渠道,也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贵州中医药产业的光明前景,吸引了葵花药业、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药企入驻。

据统计,2017年,贵州省纳入统计的医药工业企业仅有162家,到2022年,全省拥有百灵、益佰、神奇、葵花宏奇等医药龙头企业223家,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共计1403家,实现产值167.2亿元。

规模化支撑 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伸

医药产业的壮大,进一步推动贵州中药材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2019 年以来,贵州聚焦重点单品,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

截至2022年底,种植面积超万亩的中药材单品46个,其中天麻、石斛、太子参、薏苡仁、黄精等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主要的中药原料供应基地。国内药材经销商纷至沓来,在贵州自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交易市场。

每年30万吨薏苡仁从贵州销往全球各地,占全球薏苡仁市场的70%以上;在黔东南州施秉县,每年约6000吨(干品)以上的太子参交易量,占全国太子参市场的70%;贵州成为全球最大的薏仁米加工聚集区和产品贸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交易中心,掌握了薏苡仁和太子参的市场定价权。

“我们将依托太子参交易市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中药材产业。”施秉县委书记姜志强表示,交易市场的形成,提升了“黔药”的知名度;掌握定价权,增强了“黔药”的影响力,为中药材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贵州成为全国第一批天麻“药食同源”试点省份。贵州抢抓机遇,确定天麻、石斛、太子参、薏苡仁等23 个“药食同源”单品,确认试点企业37家,备案产品261个,贵州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伸。2022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三产产值达79.1亿元。

“我们将着力打造天麻、石斛、黄精、白及、淫羊藿5个产业集群,建立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5个,力争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实现综合产值750亿元,巩固提升贵州作为优质药材原料供应基地和国家级区域良繁基地地位,助力贵州中药材向千亿级产业迈进。”向青云说。


关键词:

留言评论

◎欢迎您留言咨询,请在这里提交您想咨询的内容。